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东胜党校->工作动态

【心灵驿站】为什么人们一进电梯就要马上转身面对电梯门?——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学知识

发布日期:2023-03-16 15:49 来源:

   

  别人都在鼓掌时,你是不是不由自主想鼓掌,即使是会场离你很远。 

  流感大爆发时期,总觉得自己呼吸系统有点不舒服,即使没有感冒。 

  
 
谢里夫实验: 
    假如你是参与者,你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对面4.5米处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要求你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太确定地说,“15厘米”。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25厘米”。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20厘米。
    第二天你来参加实验时,另有两个人加入。在前一天他们与你有相同的经历。当第一次光点消失后,这两个人根据前一天的经验说出了最佳的估计。其中一个人说“2.5厘米”。另一个人说“5厘米”。轮到你了,你有些犹豫,但还是回答,“15厘米”。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你们不断地重复做这样的实验,你的反应会改变吗?实验发现,参加谢里夫实验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明显地改变了他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如上图所示。
    很明显,群体规范就这样产生了。
   [光点根本没有移动!谢里夫只不过利用了一种视错觉即似动现象]
    谢里夫等人利用这一实验方法考察了个体的易受暗示性。值得注意的是一年以后再对人们单独重测,他们依然遵循群体规范(Rohrer&others,1954)。
    谢里夫实验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仅仅是自己的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这种易受暗示性有时很有趣。例如:某个人咳嗽、微笑或打呵欠后,周围的人也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喜剧表演中加入的背景笑声就利用了我们的易受暗示性。身边的人都很愉快的话,我们也会感觉愉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工作心理学教授彼得·托特德尔等人(Totterdell&others,1998)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心境联结”,处于同一社会网络中的个体也倾向于有很多相似之处。
    朋友起着社会系统的作用。
  
 
     人们的这种易受暗示性,会引起一种社会传染效应,因为行为会影响人的态度和情感。(上一期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易受暗示性并非总是这样有趣。例如:劫机、目击UFO,甚至跳楼自杀,往往一波又一波地涌现。有一个社会调查发现,书中维特在被一个心爱的女人拒绝之后开枪自杀了。这本书出版之后,年轻人模仿维特绝望行为的报道就越来越多。两个世纪之后,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证实了这种模仿性自杀行为,并称为“维特效应”。
 
戴维·菲利普及其同事(Philips&others,1985,1989)发现,在广为人知的自杀事件之后,死亡事件如自杀、致命的车祸等也会迅速增加。
 
从中实验提示我们:
1.行为和态度会相互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力非常强大。
3.小小的从众行为,也许会助长大恶的发生。